大家都在玩

农村的路,越修越好,走的人,越来越少

时间:2024-07-19 12:12:54



如果不是看了《韶山交通志》,感到惊奇,而找老人们确认,我还不晓得,原来老祠堂的北塘基,曾经是横贯韶山的鸦瓦大道的一小段。

自湘潭七里铺的鸦雀坪出发,一路蜿蜒,经杨林桥,到杨林庙,过老祠塘,到瓦子坪,几十里路,正是清末民国,如今韶山地域内,最大的一条道路。

此路再西几里,便到团田,入湘乡,而转益阳去了。

很多韶山人,不论是平凡百姓,还是后来很有名的人,从外地回来,都打这条路过。

60年代,自鸦瓦路北移二三十米,重修大道,也即如今北环路一线,最初不过是石子路,后来修为柏油路。

一到夏天,太阳暴晒,柏油融化,粘在鞋上,想尽办法都难搞干净,只能不管,任由时间将之消磨。

那时,连接老祠堂、少泉塘的机耕道,坑坑洼洼,下雨积水,天晴有灰,虽然只是不长的一节,却也让村民们颇为糟心。

不过,人们更常走的,是几条小路。

小路说是路,其实自田边过,乃是宽阔一些的田塍罢了。

然,正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种田塍路,每天被踩几十遍,也就越来越紧实,骄阳之下,还闪着白光。

虽说草木无情,实际也精得很。

它们晓得若是乱长,必被踩得粉身碎骨,因此老老实实,只往两侧偷生,而不敢与人争锋。

时代在发展,万元户,买城镇户口吃商品粮,似乎都只不是一瞬间的事,很快,90年代中期,农村里到处竖起了二层小楼,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刷在了当面的墙上。

路,确实是越来越好了。

但,它之出现,却也并非一帆风顺。

说白了,还是钱。

很多人把农村想象成田园牧歌的样子,却不知,中国的农民,其实却是最精明的一群——这是用的中性词,你可以讲,当中某些人,很喜欢耍小聪明,贪小便宜。

他们认为,我家连摩托都没有,走土路就行了,要我出钱?我能得什么好处呢?

当年的主事者,忆及这些,直摇脑袋,一脸苦笑。

但能出来带头,必有些长远眼光。

路是要修的,不会因小部分人的消极而停止。

不但要修,还要修好,料要用得真,像某些地方一样,过不了几个月,水泥路成了烂沙子路,那种事,搞不得。

社会发展之速,远超所有人意想之外。

摩托已普及,轿车也不再是奢侈品,路,还得延续,修到家家户户去。

硬化的路面,平坦舒畅,曾经的小道,慢慢也就没什么人走了。

田塍、塘基,野草繁茂,很快遮住路面,难以下脚。

塘基上东芒,长得比人还高,也没人再折一段,去做浮沉了。

与之相应的是,如今你来农村,沿着水泥乡道,弯弯转转,一路前行,会发现,很多人家,关门闭户,无狗无鸡;有些漂亮的别墅,建好冒人住。

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老人们留在家里,或带孩子,或种几亩田,如果不去麻将馆,有时都难凑足一桌人呢。

水泥路仍然好走,但革命草、狗尾巴,已开始肆无忌惮地侵占着路面;

杂树和刺篷旁逸斜出,仿佛要在路中搭起凉棚。


其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