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举行
时间:2025-07-11 18:06:18
无人船潜入海洋,开展测绘建模,应急救援;无人机翱翔田间沃野,成为农作的得力帮手;无人驾驶车辆穿街过巷,科技感十足,成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名片”。
7月5日下午,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举行,院士专家与近300家企业科研机构代表碰撞智慧。与此同时,会场外的24家企业集中展示广州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以及自动驾驶、无人船领域的先进成果,集中展现了广州“海陆空”无人装备的科技“结晶”。
无人机
自主机器人6000米水下遨游
绘制海洋图景
精度导航定位,海底自主避障,还能利用机身摄像头等传感设备实现海底“建模”……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展出的“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形状如小型潜艇,是国内首套6000米级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
“‘探索6000’停留在海底,利用照相机等传感装置,绘制出海底图景。”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鑫宇介绍,“在勘测海底可燃冰,深海锰结核等资源的过程中,都有关键用处。”
“探索6000”突破了海底图像大场景拼接及目标识别、近海底自主避障及高精度导航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目前应用于深海水下考古、深海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
同时展出的“穿越-A300”虽然在作业深度上略有逊色,却是在水下狭窄环境开展作业的“能手”,水务测绘、水下应急救援、水下设备检修等工作都不在话下。
“在大桥桥墩,海底隧道,水坝等环境略复杂的水下环境,有不少肉眼无法看清的地方,‘穿越-A300’就可以代替人眼做一个三维的重建,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桥梁大坝的使用寿命。”刘鑫宇说道,“今年进入汛期之前,我们就在西江上游水电站做了一次大坝裂缝的排查,保障安全。”
水下自动导航和陆地无人驾驶,区别在哪里?技术难点有哪些?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肖金超表示,无人船要保持稳定地行驶,其设计上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因素考量。“比如要克服水流阻力和冲击力,此外船不能‘刹车’,这对自动导航的精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自动驾驶走入生活
三端联动护地铁平安
“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多项政策创新都是在广州最先实行,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一张名片。”在今日大会上,文远知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旭说道。
自动驾驶打开智慧生活图景。2018年,文远知行联合广州白云出租车集团推出第一台“Robotaxi”,2022年文远知行自动驾驶新能源环卫创新试点服务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另外一家广州本土自动驾驶企业同样发展迅速:2018年小马智行Robotaxi试运营在南沙批准落地。2022年,小马智行获得出租车经营许可,并在广州南沙开启收费运营。随着广州自动驾驶政策不断推进,车内无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辆也已逐步融入广州人的日常生活。
现场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
去年广汽集团等企业共同出资1.25亿元成立祺迹汽车。主要瞄准新能源轻型商用车赛道,将在未来三年内推出智驾小巴、超级LCV(轻型商用车)、轻卡等多款产品。
在大会现场,一辆支持L2辅助驾驶和L4自动驾驶的智驾量产小巴,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这是祺迹汽车首款量产小巴。祺迹汽车采取舱驾分离的开发模式,车舱可定制,舱内空间百变,现场展示的L60是15座的公交版,还能变成各种新服务移动场景数智车舱可实现办公、休憩、休闲、娱乐等百变场景。
“祺迹汽车支持纯电、增程、氢能动力等能源结构。首款车型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量产,未来三年,按照每年一个品类的步伐快速发展,将推出包括Robobus、X-LCV、i-Truck和mini Robotractor在内的多类车型。”祺迹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的展位前,一个外形黝黑的方形盒子其貌不扬。“不要小看它,这是‘地保盒子’,是地铁的‘守护神’。”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罗海涛笑着说道。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扩大,地保日常巡检工作量剧增。然而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成本高,存在巡视盲点,难以满足目前管理要求。尤其是一些路面施工,稍有不慎,便会对地铁轨道的安全造成威胁。
地保盒子搭配专用的摄像头与无人机,形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无人机巡检系统,由摄像头和无人机捕捉影像信号,传送至地保盒子,作为系统的“中枢”和辅助决策的大脑对信息及时处理,三者联动实现地铁保护区违规作业目标快速识别、定位与自动预警,提升巡检效率,降低巡检成本。
无人机
“‘地保盒子’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算力强,传输数据量小,对网络带宽压力和服务器性能要求极低,模型泛化性能强,能够适应不同场景。”据悉,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地铁保护区风险源特征库,实现了地铁保护区快速巡检、地铁线路与风险源快速定位、违规作业的智能辨识与自动预警。
无人机翱翔乡野
撒播振兴种子
“极飞主要在精准农业和无人化农业设备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和制造,不断探索无人化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可能性。”在大会会场内,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龚檟钦做主题分享。
会场外,两架搭载极飞睿运系统的P150无人机亮相,展示低空经济产业为农业生产者带来的便利。
通过农业无人机播种、撒种已经成为智慧农业的“常规配置”。在广州增城、黄埔等多个区,极飞无人机“深耕”已久。原来要9个工人3天时间才能完成农药喷洒的300亩荔枝园,现在仅需1名飞手加1名加药工人3个小时就能完成喷药。
广州农田上的无人机
龚檟钦透露,截至今年6月30日,极飞农业无人机累计提升作物产量1862万吨,为农业生产节省燃油消耗6.3亿升,节约农业用水超过 5889 万吨,助力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168万吨。
“无人机喷洒带来的好处,除了节省人力,低碳环保,也在于精准高效。”极飞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主研发的离心变量均匀喷洒技术,使得药液雾化颗粒从60微米到 400 微米精准可调,药液从而具备更强的穿透力,均匀覆盖作物的叶背叶面。
运用无人机插秧、施肥,可以有效减少拖拉机等大型机械下地压苗造成的土壤破坏和作物的产量减少。依托成熟技术,极飞还不断开拓农业养殖新场景。“在小龙虾养殖等水产养殖的场景中,传统养殖需人工划船抛饲,熟手完成20亩水塘一次投饲需要至少30分钟,使用无人机投饲则只需要3分钟。”
能播种也能搬运,农业无人机也是“大力士”。
搭载极飞睿运系统的无人机可以实现吊运和舱运,有效载重能高达65公斤,最大飞行高度为30米,最大运输距离为2公里。可以轻松在山间或者大型运输设备不太容易到达的地方,满足农资搬运、秧盘搬运、苗木吊运等需求,大幅减轻人工作业负担,降低运输成本。
目前极飞的研发专利申请总数已经超过3800项,领跑全球农业科技领域。“十几年前,一台农业无人机的价格可能高达十几万,如今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开拓市场,一台农业无人机的价格只需要四万多元。”极飞展位相关负责人说道。